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MIT第一 品牌第二

■ 張孟仁 

  二○○五年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紡織產業生存條件更為嚴峻,尤其是面對中國低價競爭,這可從歐盟中南歐國家法義西葡等國等,來看出所以然。 

  例如義大利,即使擁有品牌,卻難以跟廉價的中國服裝匹敵,使得Prada、Sisley與Beneton等義大利品牌需要在中國設廠,以利用廉價勞工,來保障生存空間。即便歐盟在全球配額取消前,即已著手提升產品品質,意欲使南歐國家有能力應付來自中國的競爭,然而還是爆發中歐胸罩戰爭。至於北歐國家,則以丹麥、瑞典、芬蘭結合荷蘭、英國與德國等進口衣服大國,抨擊歐盟重新採取配額制(保護主義)。由此可見,在全球化下,中國貨有其優勢所在,並非義大利高級品牌能夠完全壓制它。 

  在拜讀昨日自由時報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董事長黃耀堂的卓見後,個人雖也認為,品牌是全球化下台灣紡織業必走之路,然而在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評價,以「生產來源國」的影響力較「品牌來源國」大的思維下,使得有時歐洲名牌掛上Made in China,似乎失去原味,這點也應該列入思考。這也是義大利紡織企業為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仍堅持以Made in Italy來與中國貨一決高下,以鞏固義大利品牌「原汁原味」的原因。 

  本人曾訪問布魯塞爾的歐盟紡織企業協會,經濟事務會長Francesco Marchi告訴我,將加強打擊仿冒的中國貨,來鞏固歐洲品牌的地位。於此,本人相當同意黃董事長的見解,先以「MIT」(Made In Taiwan)的概念行銷全球,以「MIT」代表高品質、衛生、安全的形象,來與中國貨相抗衡,將消費者導向不購買黑心貨,並以中價位的MIT搶佔歐美市場,如銷往北歐國家與德荷英幾乎早已不存在紡織業的市場(且受困在雙重監督制監控下不能過分進口中國貨),填補其空間。同時間提升MIT產品質能,漸走流行風,順勢往建立自有品牌邁進。相信在高價位的歐洲品牌與低價位的中國貨,MIT先以中價位搶佔一定位置,往自有品牌舉步邁進,是台灣業者最能生存、茁壯的空間。 
(作者為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比較歐洲政治博士候選人) 

資訊來源:自由時報

中國鞋 台灣鞋 歐洲鞋

中國鞋 台灣鞋 歐洲鞋 
■ 張孟仁

[自由時報]
[2007-02-06 14:41:17]


近日來台灣製鞋品發展協會為了財政部對於「中國進口鞋靴課徵反傾銷稅暨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案」,日前以調查需要為由,公告將有無傾銷事實的調查期限由二月八日延長至三月十五日止,正好跳過春節期間熱賣期,因而使得本地業者揚言走上街頭抗議。此一案例,與筆者著手進行的博士論文主題「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紛爭」中的鞋靴糾紛有雷同發展趨勢。

歐盟在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在許多領域因為中國勞工低廉原因,產生許多貿易紛爭,尤以二○○四到二○○六年的紡織、鞋靴與汽車零件糾紛達到白熱化地步。歐中鞋靴貿易紛爭導火線,乃因大批中國鞋靴輸入歐盟,造成南歐製鞋大國如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與葡萄牙等向歐盟執委會提出進行反傾銷調查。其中,以義大利為首的南方集團與北方集團(瑞典、丹麥、英國、荷蘭與德國)形成強烈對峙,西班牙甚至焚燒中國鞋以示抗議。整個事件在二○○六年四月十七日,由歐盟執委會暫以臨時懲罰性反傾銷稅平息眾怒,然而,九月份時又因必須決定是否訂定五年反傾銷稅而陷入僵局,最後在十月七日由法國提出以十六點五%反傾銷稅為期二年,而以微弱多數通過表決。

以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來看,即使像歐盟如此先進的貿易體,亦對中國低廉的產品無法招架,而祭出反傾銷大棒;即使歐盟中的北方集團(主張自由貿易)也無法力挽狂瀾。反觀,小小的台灣如不對大量湧入的中國貨做出有效的裁決,受傷的只是台灣的製鞋業者。

(作者為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比較歐洲政治博士候選人)

中歐胸罩戰爭 咱能學什麼?

【聯合報╱張孟仁/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博士候選人(義大利)】

日昨中國同意歐盟七月提議的新措施,以避免再次爆發胸罩戰爭。原本中國以新措施夾雜複雜的官僚程序為由拒絕,但現在的轉圜似乎為明年的奧運營造良好氛圍,慎防兩年前的貿易戰重演。
依照WTO協定,先進國家當年為了限制亞洲四小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紡織品的競爭,有幾十年歷史的配額制,於二○○五年一月結束。因配額制度已告終結,促使 廉價的中國貨充斥歐美市場。一些歐洲內衣零售商嚴重缺貨,中國進口的胸罩等產品則被扣留在港口的倉庫,因而被稱為胸罩戰爭。
歐盟與中國後來達成了協議,歐盟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但允諾在兩年後結束這一限制,同時中國自動減少對歐盟的出口量。相關協議於今年底屆滿,因此歐洲的服裝進口商要求歐盟莫對中國紡織品進一步實施配額限制。
不過,歐盟七月廿二日就是否結束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進行磋商,以法國為首,與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與其他一些歐盟紡織品生產國,要求歐盟將對華紡織品配額限制延長一年,並擔憂結束限制可能導致中國紡織品大量湧入歐盟。
為此,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建議採取「雙重許可監督制度」,起先中國以程序複雜為由拒絕,而今轉而同意。根據這一制度,有關方面將嚴格檢查中國簽發的紡織 品出口許可和歐盟簽發的進口許可等。雙重許可監督制度將使得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受到控制,並可阻止沒有許可的中國生產商把產品運到歐洲。除法國不同意 外,義大利與其他紡織製造業為主的歐盟國家已趨向同意。中國和歐盟同意採取新措施處理中國進口歐盟紡織品,避免貿易戰重演。
曼德爾森直陳並不想回到過去的配額老路,但歐洲的紡織行業需要有一定的生存空間。這句話也頗適合用來描述台灣紡織業的困境,或許歐盟的新監督制度可以適用於台灣其他面臨中國低價競爭行業上。

科索伏未來 僅由幾個大國決定?

 
科索伏在二月十七日逕自宣布獨立,報章雜誌宣稱科索伏得到大國如歐盟與美國的支持。然而歐盟真能給予承認嗎?仔細端詳歐盟內部聲音參差不齊,即使歐盟四大國(英法義德)率先表示欲給予國際承認,然則其共同外交政策卻要求歐盟要在一致決下以一個聲音說話,歐盟為此緊急召開會議尋求全體同意。因此,歐盟是否真能與美國同一陣線面對俄羅斯與態度曖昧的中國,令人質疑。
歐盟內部已有六個國家公開反對承認科索伏,計有西班牙、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與塞浦路斯。另外,馬爾他與葡萄牙希望交由聯合國處理。其中,希臘外長日前訪美已經表達其反對立場;西班牙擔憂巴斯克與加太隆尼亞地區的分離主義,宣布不支持科索伏片面宣布獨立;塞浦路斯擔心由土耳其承認北塞浦路斯趁此鼓吹獨立;斯洛伐克不打算此際給予支持。歐盟緊急召開會議就是打算招降幾個異議會員國,以達到共同外交政策的目標。但是國家利益一直是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無法成形的阻礙,否則歐盟的硬實力早應是有目共睹。
筆者認為歐盟想用一個聲音承認科索伏的獨立似乎窒礙難行,除卻四大國掙脫共同外交政策的枷鎖,逕自宣布承認。其次,尋求聯合國承認模式肯定遭到跟台灣同樣下場:於聯合國安理會遭到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否決。科索伏的未來是否真由某幾個大國私自決定,正是台灣需要確切觀察的重點。
【2008/02/2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