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文章推薦 義大利女性主義發展

義大利女性主義發展 *
姜貞吟 * *
無庸置疑,性別差異與不同社會的、經濟的、區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有關,更因當地女性對自我處境的認知而有所差別。然而,如果女性主義硬是要被系列的辯證所檢視,或當作歷史事件的一項目標,或是當作社會運動的延伸支援,那關於它的路線定位更是需要清楚地被釐定。否則,很難在 1960 年代女性主義運動興起時或 1980 年代衰退時仍被普遍大眾所接受。義大利女性主義也不例外,援用此一趨勢當作發展義大利女性思潮的基石。
一、義大利女性主義分析
討論到目前義大利女性主義的發展概況,莫不被它所呈現的範圍與活潑所吸引,無論在新聞報導、研討會、書籍出版品、或當代學術辯論的題材中處處可見議題。這不僅僅是對運動的再興,也是對 1982 年底出版的 Più donne che uomini ( More Women than Men ) 一書的再度肯定。就以眾所皆知的〈綠色〉(Sottosopra ) 1 刊物為例,一開始僅在米蘭的女性書店 ( Libreria delle donne di Milano ) 中陳列,之後隨即引起各地廣泛迴響,並在羅馬舉辦全國性研討會議深論義大利女性處境。
在義大利,以女性書店為女性思潮主要發展中心的構想在 1960 年代與 1970 年代相當具有發揮作用,也記錄下 1980 年代思潮演進的差異,諸如此類都為早期義大利女性主義理論化 (theorization) 與今日女性主義走向的多樣化貢獻良多。記錄中所顯示的早期小團體運作、增進女性自我意識感活動、集體動員,亦或示威遊行,都已經不再是今日義大利女性主義策略重點,卻是 1970 年代義大利女性主義發展的重要戳記。
1987 年所出版的兩份女性報紙 Lete 與 Lapis ,與三本重要著作 Non credere di avere dei diritti ( Don’t think you’ve got rights ) , Diotima, and La ricerca delle donne ( Women’s search / The search for Women ) 都為義大利女性主義發展留下完整紀錄。
不管從義大利女性主義者本身的角度,或是外界客觀的評判,「墮胎議題」一直是義大利婦女運動最主要的努力中心。 1960 年代末期,女性主義在各項女性處境與議題辯論中扮演著領導角色, 1970 年代時逐漸受到義大利社會的注意。在 1974 年與 1976 年間不斷動員走向街頭爭取女權與墮胎權, 1978 年國會終於通過墮胎權合法化。但由於義大利為天主教國家,加上保守派人士的反對,知道這個法案的人並不多,根據統計, 30% 的墮胎女性根本不知道有此法律。
婦女權益的進步在義大利並非是一步登天,義大利學者 B. Beccalli 於 1984 年、 1985 年時提出義大利婦女運動為階段性發展,可區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末期,婦女權益成為當時政治議題的新動力,但是隨著墮胎權的合法,婦女運動在此時也暫時冷卻;第二階段則為 1980 年代,女性再度從「工作」與「權力」議題中找到發展新方向。事實上,隨著社會轉型,義大利婦女運動也做了適度調整,將議題擴張至工作領域、工會、醫療服務、薪資結構、與教育等面向。
1970 年代義大利婦女運動頻繁的請願活動讓義大利政府提出合作的想法,此類合作反而造成義大利婦運暫時失去自我特色。義大利學者 Y. Ergas 察覺到婦女運動在 1970 年代末期的沒落與當時義大利社會政治刻意邊緣化婦女運動有極大相關。 Ergas 指出,當時的婦女運動發展並未堅持獨自在政治上尋求定位認同,寧願與政黨政治(亦或官方政治)合作,逐漸失去婦運界制衡、監督政治的功能。
二、義大利女性主義者與知識份子
在西方國家中,義大利本身擁有厚實的勞工運動與共產黨組織,在此社會環境之下,婦女地位是否平等自然也成為社會運動慣性的主題。義大利社會經常注意男女工資結構是否平等之爭議,而義大利社會勞工運動解放的傳統更促進個體自我實際主義與集體的政治覺醒。義大利早期尊奉社會主義思想,企圖減少馬克斯思想中勞工異化的難題,義大利共產黨 (Italian Communist Party, PCI) 領導者 Palmiro Togliatti (如左圖)在位期間( 1944 年 -1964 年) 相當強調除了要改善勞工問題,也必須進一步改善婦女薪資地位,而除了薪資結構的改善之外,義大利社會中的「解放」傳統也同時造成義大利政治活動與社會關係的震盪。
此間,男女平等的要求沸騰,包括在政治上的權利,通過婦女在教育權平等與工作職場的平等之立法保障,讓婦女更能無顧慮的進入勞動市場。但是,即使義大利婦女已經能在工作場所獲得較平等的待遇,義大利天主教社會規範中對婦女傳統角色的要求卻並未隨之調整,婦女必須同時肩負工作角色與家務角色之間的衝突。這種多重角色間的阻礙,無法大量提升義大利女性的勞動率,今日女性主義者,大多已察覺出此種矛盾,也嘗試以政治方式來解決。
義大利勞工運動與婦女運動發展一直跟知識份子有極大關連,就廣義而言,知識份子介入勞工運動就像社會實體中多元領域的交集,狹義而言,是知識的再現形式,這趨勢在當今女性主義更加倍明顯。在知識份子的參與中,義大利的婦女運動更能重新對義大利男女支配文化提出合理解釋。
義大利婦女運動有學術界的支持與辯論是義大利女性主義的特徵,在 1987 年由米蘭女性書店所出版的 Non credere di avere dei diritti ( Don’t think you’ve got rights ) , Diotima and La ricerca delle donne (Women’s search / The search for Women) 三本著作即是對長久以來義大利婦女運動的評斷,內容包含男女兩性間不平等與女性如何成功等論述,女性若要走出不平等的結構,就必須先瞭解女性的邊緣性。
Diotima 是本集合義大利女性哲學思想家的文章,挑戰繼承佛洛伊德、拉岡的西方哲學傳統與法國精神分析學派 Luce Irigaray 中的性別差異概念。 Irigary 特別關注陰性特質與語言的關係,她認定男女兩性的差異源自於性別差異與生理差異。而 La ricerca delle donne 則集合了歷史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精神分析學者等在兩性研討會中所發表的論文,「兩性平等」概念成為義大利婦女努力的主軸。兩性平等的概念並不只是出現在這些學者的論文爭辯之中,而是作為各類思想中原始的出發基礎。
總而言之,義大利的女權發展,在 1970 年代奠下理論基礎,挑戰義大利天主教傳統社會對女性的箝制,重新檢討義大利社會中女性地位的處境,這個歷程在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有了學界的參與後變化更加劇烈。此外, Rossanda ( 1987 年) 提出要了解義大利女性主義發展的持續,必須先解析義大利社會中母親的角色,尤其是現代社會中母親與小孩相處的經驗模式。以往對女性的傳統觀念與現今資訊社會中女性定位的矛盾,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影響義大利女性在性別認知上的自我混淆。但近十幾年來,義大利坊間豐富的論述、出版品與研討會則提供今日義大利女性面對矛盾時更多的理論支持。
參考資料
Testaferri, A. ed., Donna: Women in Italian Culture, Ottawa: Dovehouse Edition Inc., University of Toronto Italian Series, 1989. Zygmunt G. Baranski & Shirley W. Vinall ed., Women and Italy, Essays on Gender, Culture and History, 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London, 19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