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ECFA與中國

ECFA與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之啟示

在ECFA公投吵得沸沸揚揚之際,中國悄悄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事實比預估時間提早來到。根據世貿組織(WTO)的報告顯示,由於經濟衰退縮小了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中國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之間的差距。中國上半年的出口總值為5217億美元,而德國則為5216億美元。在今年上半年,中國以些許的優勢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以出口執龍頭的德國卸下了六年的桂冠。中德的角色易位箇中因素自然與匯差以及出口結構差異有關,不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已臻成熟。台灣必須面對中國的崛起需選擇合作早已是不爭事實,迄今,這則WTO的消息更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筆者認為,我方與中國的互動所採取的對策應該是不對稱的合作。合作之由撇開中國強大的政治力不談,乃是著眼於中國日益成長的經濟影響力。兩岸合作以及台灣選擇搭中國經濟成長的順風車,實為上策。再者,不對稱從何而來?意旨無須通盤合作。分析德國的出口品素以高層次產品,較耐用品與資本商品、譬如如汽車、機器等,反觀中國則集中在服裝、日用消費品方面。端看此番對比的出口結構,台灣恰處於中間,擁有高檔次產品,另有紡織、汽車零件、製鞋與毛巾業等面對低價中國產品的威脅。準此,不對稱合作的選擇自是針對高檔次產品簽訂協定以較低關稅順勢輸中,其他面臨中方威脅的產業則盡量尋求保護並爭取時間做高檔次轉型(歐盟紡織業面對中國紡織即採取此策略)。但何以中方會讓我方予取予求?台灣如真有意願談ECFA,中國為拉攏台灣人民的心,就如先前願意提供台灣南部農產品幾近零關稅入關一例,足可讓中國再施小惠。目前陸委會所提供的版本跟上述方向無異。
其次,資料顯示高度依賴出口引擎(且是依賴廣泛消費品而非高端產品)應會讓中國有所警惕。中國如欲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關鍵必須發展國內經濟,而後將高度依賴出口透過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慢慢轉型自我推動國內需求,最終讓經濟平衡發展。此際,我方需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跟中國實施不對稱合作,提早在中國面對轉型為提高內需時,借由簽定有利我方協定順勢卡位,此外不忘台灣內部紡織等其他弱勢產業的權益,並提供其往高檔次轉型協助。筆者的博士論文中,深刻體會到歐盟對其內部紡織業的保護與之後面對中國威脅之向上提升轉型。
ECFA的簽訂應該是奠基在保護台灣,利用中國的基礎之上,欲與中國合作搶搭其經濟順風車以助台灣走出僵局的國民黨,與強調保護台灣弱勢產業的在野黨,說穿了其實兩方都是為台灣好,一個適合方案必是兩者妥協與兼顧的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