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仁 輔大義大利文系助理教授
與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比較歐洲政治博士
壹、前 言
經過一輪馬拉松的談判後,特別是與英國、波蘭與義大利等國達成妥協後,二十七個會員國終於達成協議,於前年十月十九日凌晨,歐盟非正式領袖會議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過了歐盟新條約《里斯本條約》,此約代表著歐盟全面整合並修訂現有各項條約,包括一九九七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與二00一年的尼斯條約,取代兩年前胎死腹中的歐洲憲法條約。新的里斯本條約出爐取代二○○五年遭荷蘭與法國選民否決的歐洲憲法,從而結束了歐盟長達六年的制憲進程,亦結束了歐盟所謂的省思期(reflection phase)。里斯本條約深具歐洲整合里程碑的意義,它的出現將大幅改變歐盟決策運作模式,使歐盟能因應歐盟在二○○四年增加更多新中東歐會員國後的需求並更能迅速因應全球問題。歐盟領導人相當重視這項改革條約,因為歐盟自二○○四年陸續納入十個新會員國,去年一月又有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以來,組織規則卻未有重大革新。
本文先以介紹里斯本條約的現況、困境與其意涵起頭,續以歸納里斯本條約內容為輔,第三部分則為細究義大利對於里斯本條約的立場,原則上點出義大利從尼斯條約、歐洲憲法至里斯本條約中政黨與政府的立場,於結論再論里斯本條約可能在未來遇到的瓶頸以及未來義大利對歐洲整合的支持度。
貳、里斯本條約的現況、困境與其政經意涵
里斯本條約的出爐乃是為了矯正歐盟內部團結欲振乏力。箇中原因不乏二00三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造成歐盟內部分裂;二00四年歐盟由十五國東擴至二十五國,反觀歐盟在全球戰略上影響力漸趨式微。即便二00五年的歐盟憲法草案敲定推展期限與目標,歐洲公民尚難接受「憲法」層次的架構。
前年十二月十三日歐盟高峰會簽署之里斯本條約,自該月下旬至去年二月上旬,匈牙利、斯洛維尼亞、馬爾他,以及法國的國會相繼通過里斯本條約。瑞典議會繼義大利議會於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投票透過歐盟里斯本條約,令瑞典成為第二十五個批准里斯本條約的歐盟會員國。[2]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中至今已有二十五個成員國批准里斯本條約。剩下兩個包括去年六月的愛爾蘭以全民公決方式否決里斯本條約。迄今只有捷克尚未決定是否確認該條約。[3]
里斯本條約對波蘭做了諾大妥協。早在去年6月底歐盟元首高峰會召開前,時任波蘭總理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就對德國提議的新表決制度“雙重多數機制(double majority)”力表反對。[4] 卡欽斯基認為,以人口數量為基準的新投票表決方式有利于德國,卻削弱了像波蘭這樣的小國的權力。波蘭的要求在最後一刻得到其他會員國首肯,歐盟同意沿用原有的尼斯條約所規定的表決方式,即根據一國政治影響力而非基於人口數量的有效多數投票權(qualified-majority voting)。這一表決方式將沿用至2014年,並保留在2017前進一步修改的可能。其次,波蘭也獲准在歐洲法院增加一名波蘭籍大法官。即便如此,疑歐的波蘭總統卡欽斯基仍於去年七月一日表示,他不會簽署旨在簡化歐盟決策流程的里斯本條約,肇因上個月在愛爾蘭公投中遭否決後,波蘭簽署該項條約似乎已「不具意義」。波蘭國會已於去年四月批准條約,等待卡欽斯基簽署。[5] 然而情勢急轉直下,波蘭總統在七月十七日訪問法國時,旋即改口說不會讓波蘭成為批准里斯本條約的障礙,甚至還會說服捷克批准里斯本條約。[6]
里斯本條約另外行英國方便。英國堅持關於「歐盟公民基本權利憲章」的內容將不會成為英國法庭審判的基礎,也不願改變英國以判例為依據的習慣法(common law)體系獲得部分豁免。里斯本條約還同意了英國和愛爾蘭維持其在外交、司法和內政上的國家權力的要求,如規定兩國對歐盟司法合作可自願參與,其國內法可以不受歐盟法律的約束等,以免其國內的一些法律與憲章有抵觸。。
歐洲整合的邁步與否著實落於愛爾蘭的肩上。去年六月十二日,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之中唯一就條約舉行全民公決的愛爾蘭以46.6%贊成、53.4%反對,揚棄了里斯本條約,歐洲整合的進展再度蒙上陰影。肇因愛爾蘭憲法中明文規定,凡是所有將國家權力移轉到歐盟層級的事務,都需以公投方式諮詢民眾意見後方得為之,使得愛爾蘭成為唯一一個必須以公投來批准里斯本條約的會員國。愛爾蘭自1973年加入歐盟以來,得利於歐盟之補助甚多,如果愛爾蘭否決了這項條約的話,那對歐盟其他會員國來說,無疑是個沈重的打擊。[7]不過,愛爾蘭民眾還是繼2001年否決尼斯條約後,再度摒棄這部被視為與歐盟深化至為關鍵的條約。儘管在公投在即,支持條約的政黨,在國會的席次高達82%,僅有新芬黨〈Sinn Fein〉,這個向來強調愛爾蘭國家主權優先的政黨反對,但最後的公投結果仍差強人意。細究愛爾蘭民眾否決里斯本條約的原因,不乏兩大層面,其一是對里斯本條約本身不了解而產生的疑慮與擔憂,二則為藉此公投來表達對當前國內政經的不滿。如先前波蘭所考量般,新芬黨人害怕被稀釋主權,擔心在里斯本條約下,中小型國家將不再保證一定能在歐盟最重要的行政機構執委會內取得委員的席次,得利最多的將會是德國與擁有較多人口的東歐國家,故而使愛爾蘭處於不利地位。右派特別是傾向自由市場經濟的工商界,亦擔憂條約可能所帶來的衝擊,擔心里斯本條約規定歐盟各會員國的租稅一致化〈tax harmonisation〉將使愛爾蘭失去本身低稅率〈capital tax〉的優勢,而此一優勢正是過去數年來吸引許多美國高科技公司前往愛爾蘭投資的原因。[8]愛爾蘭總理高溫(Brian Cowen)表示,只要歐盟履行其所提出的保證,他就準備針對改革歐盟的里斯本條約再次舉行公投。
里斯本條約之所以稱為修正條約(Lisbon Treaty modifying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and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莫過於意指修改現行的條約,並非取代。它欲彰顯民主協商、精簡組織架構,並強化決策效率。儘管對少數國家讓步太多,但不難看出對歐盟制度面的修正。歐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國際法人地位更趨穩固。新條約站在歐洲公民的立場,透過強化歐洲議會來試圖拉近歐盟機構與民眾的距離。更有甚者,歐盟主席的制度化與專職外交代表的設置,無疑將使歐盟在國際事務上「三駕馬車」的決策更有影響力。[9]
參、「里斯本條約」之內容
為因應歐盟東擴後的新會員日增,並提升歐盟決策效率及促使組織架構更趨民主,先於二00一年十二月歐盟理事會決議召集「制憲會議」。續於二00四年六月歐盟領袖高峰會上同意「歐洲憲法」(EU Constitution)草案內容,交由會員國以國內立法方式批准。惟歐洲憲法草案在2005年相繼遭法國與荷蘭公投否決,歐盟於是乎進入近3年的反省期。里斯本條約的內容承上所述乃是一個修正條約,修正要點大抵如下:
(一)各會員國針對被法荷所否決的歐盟憲法草案於2005至2007年間,提出修正意見,透過妥協與溝通後,各國領袖於二00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正式簽署里斯本條約。此條約在荷蘭、英國與捷克之建議下刪除原歐洲憲法草案若干重點,其中包括︰放棄憲法一詞、去除象徵歐盟統一的國旗及國歌以及不出現外交部長頭銜等。
(二)藉由整合過去分散在各條約的共同體架構、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司法與內政的合作來確立「歐盟」為具國際法法源的個體。取消目前每半年輪值一次的歐盟主席國(由各國領袖輪值),改為經由選舉產生的固定職,任期兩年半之久。
(三)設立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一職,將目前的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和歐盟執委會負責外交的專員這兩個有所重疊的職權合併,全面負責歐盟對外政策。
(四)精簡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組織︰自二0一四年起,由一國一代表(二十七人)改為總數包括主席、副主席共十八人。執委會主席的角色將被強化。
(五)確立雙重多數決(double majority),並擴大實施範圍。將更多政策領域劃歸到以「有效多數決」決策的範圍,以簡化決策過程,提高決策效力,包括司法、內政等敏感領域的相關政策也將劃歸其權限下,防止成員國「一票否決」。一致決原則仍適用在稅收、社會安全、外交和防務等事關成員國主權的領域。重新調整各成員國在「有效多數決」下的加權票數,二0一四年至二0一七年的三年為過渡期之間逐步實行。以「雙重多數決」取代目前的「有效多數決」,意即相關決議必須至少獲得55%的會員國和65%的歐盟人口的同意,方才過關。[10]
(六)致力於全球性事務,如加強反恐合作,並共同改善全球暖化與能源問題等。
(七)強化歐洲議會的權力,擴大歐洲議會共同決策(codecisione, co-decision)的職權範圍。[11]不過,調整歐洲議會的總席次。議會的席次將從目前的785席減至750席,一些國家所占之席次將依其人口數量作出調整。會員國議會將在歐盟決策過程中凸顯更大作用。設若一項歐盟立法草案遭到三分之一會員國議會的反對,需退回歐盟執委會使其重新考慮。不過,為了避免超過歐盟規定的750個席次,歐洲議會議長將喪失他也鮮少使用的投票權。
肆 、義大利內部對里斯本條約的立場
義大利支持歐洲整合的立場一向鮮明,從成為歐盟創始會員國迄今,其國內民意對歐洲整合的支持度一向高昂。[12] 從早先積極支持歐洲整合的屢屢行動、到二000年十二月的尼斯條約,參眾議院幾乎給予全數的支持,迄至阿瑪托(Giuliano Amato)擔任歐洲憲法起草籌備副主席[13]即可看出端倪。[14] 即使義大利是老牌支持歐盟的典範,不過義大利內部仍有幾股疑歐的力量,試圖阻撓歐洲整合。
(一) 政黨對歐洲整合的態度
大抵而言,八0年代末期所成立的政黨,如貝魯斯科尼的義大利前進黨與波西(Umberto Bossi)的北方聯盟(Lega Nord, Northern League party)對歐盟的親和力相對於其他老牌政黨來的少一點。[15] 其次,中間偏左政黨又會比中間偏右政黨更貼近歐盟一些。[16] 誠如柯塔(Maurizio Cotta)所言,因為貝魯斯科尼的義大利前進黨,菲尼的國家聯盟黨與波西的北方聯盟與傳統的歐洲政黨並無深厚淵源,因此對歐盟的歸屬感並非像其他政黨來的深厚,不似中間派的執政聯盟中的天主教民主聯盟(Uniione Democratica Cristiana, UDC)因承繼天主教民主黨的衣缽較支持歐洲整合路線。[17] 此外,結盟間的政黨也未必有對歐洲整合有一定的共識。[18]
目前中間偏右的執政聯盟對歐洲整合的立場可從貝魯斯科尼2001-2006年執政時多少看出端倪。時任外長魯傑羅(Renato Ruggiero)標榜親歐路線,卻遭當時執政聯盟內部的北方聯盟與某些義大利前進黨的官員打著反歐旗幟掣肘,跟執政聯盟不同調。[19] 當時貝魯斯科尼內閣中的部長各彈其調,貝魯斯科尼總理則是個人外交色彩濃厚,時而假借歐洲整合來標榜己身功勳,時而跟隨美國試圖與德法作對。[20] 還好在支持尼斯條約與歐洲憲法等推動歐洲事務方面都恰符合他個人喜好,欲藉通過條約來大鳴大放其功勳。另一方面,身為副總理的菲尼(Gianfranco Fini 第二執政大黨領袖)也傾向於支持歐洲憲法。由於執政的兩大政黨傾向於支持歐洲整合,相形之下,迫使對歐洲整合向有疑慮的北方聯盟需從而配合。[21]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參與談判歐洲憲法的義大利代表團成員間有不同意見,義大利大抵是樂見歐洲憲法誕生。[22] 其他由普羅迪(Romano Prodi)領軍的左派政黨,除卻重建共黨之外,基本上支持歐洲整合的態度勝過中間偏右的政黨。(表一)說明了中間偏右的政黨如前進黨、國家聯盟與北方聯盟對於歐洲整合的態度並非相當熱衷;左派民主黨(現已整合為民主黨)向來支持歐洲整合。
(二) 義大利的內部因素與對里斯本條約的考量
義大利醉心於歐洲整合,卻難免需考量國內利益。普羅迪帶領下的義大利不願席次落後於英法,而新條約竟讓義國在歐洲議會席次少於法國及英國。最後歐盟與義大利達成協議,義大利將再獲一席,與英國席次相當,比法國少一席。最終義大利獲得七十三個席次。
由於有關波蘭投票權的爭議,加上義大利要求在歐洲議會擁有更多席次,條約曾一度受到阻礙,里斯本條約的出爐,差點未能順利過關。在此次舉行的歐盟里斯本高峰會期間,義大利和波蘭雙雙在最後一刻反對歐盟里斯本條約的國家,迄至義大利獲得在歐洲議會中增加一個席位,波蘭另外取得保證對未來歐盟決策更有影響力,協商方才達成。
義大利國內政黨對歐盟支持度的分歧性不大,通常是極左(重建共黨)與極右(北方聯盟)政黨對歐盟的存在抱持疑慮。義大利國內僅有北方聯盟對里斯本條約喊出全民公決的口號,不過未得到多數響應。[23] 相較於三年前左派政黨如重建共黨(PRC)與民主共黨(PdCI)基於同樣理由,在義大利參眾議院針對歐洲憲法投下反對票。北方聯盟反歐情結嚴重,認為國家主權無需掌握在數百公里遠的比京。[24] 北方聯盟黨魁波西反對將權力上繳歐盟。北方聯盟在參議院的黨鞭布里科羅(Bricolo)表態不歡迎土耳其的加入將歐盟穆斯林化,亦不希望成為布魯塞爾的奴隸。[25] 北方聯盟在參議院的黨鞭柯塔(Roberto Cotta)大聲疾呼以全民公決來檢驗里斯本條約在國內的支持度。此疑歐政黨在參議院與眾議院提交將里斯本條約交付全民公決的法案,表達他們不滿的心聲。
北方聯盟反對簽署里斯本條約,卻遭外長弗拉提尼(Franco Frattini)在盧森堡所參加的歐盟外長會議上反駁,力陳歐洲整合的重要性,要求義大利盡快通過對里斯本條約的批准。[26] 外長弗拉提尼強調里斯本條約不會改變歐盟權力現狀,只會加速決策速度。總理貝魯斯科尼試圖警告北方聯盟莫阻撓里斯本條約的簽署。[27]
中間偏左派聯盟中如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義大利價值黨(Italy of Values)與基督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 Udc)則採親歐路線。中間偏右聯盟(自由人民黨)內貝魯斯科尼的政黨與右翼的國家聯盟(Alleanza Nazionale, National Alliance)表態支持里斯本條約。北方聯盟雖是總理貝魯斯科尼聯合政府的組成政黨之一,只是其一貫疑歐的立場促使它與執政聯盟其他政黨採對立立場。反對歐盟的北方聯盟(Lega Nord, Northern League)議員在表決中支持里斯本條約,但當其他議員起立鼓掌時,他們保持坐姿,乃因他們要求將里斯本條約交付公投的主張未能如願。民主黨籍的眾議員菲雅諾 (Emanuele Fiano)為此甚至故意起身對北方聯盟的議員們叫囂,以示不滿。檢視北方聯盟投贊成票的箇中原因乃應是北方聯盟盤算無需為了此事跟貝魯斯科尼唱反調,再者,連疑歐的英國上議院都投下贊成票。鑒於此,波西率先呼籲北方聯盟投下贊成票,儘管當時第二把手卡特隆尼強調愛爾蘭否決里斯本條約,意味著里斯本條約將不復存在。[28] 因此,僅是先前叫囂反對批准里斯本條約,卻未在投票關鍵時刻投下反對票。北方聯盟在眾議院的發言人科塔(Roberto Cota)強調,他們投下贊成票乃是期待里斯本條約僅是歐洲整合的一個民主小改革,不希望移交主權。[29] 眾議院議長菲尼(Gianfranco Fini)認為義大利議會開啟了嶄新的扉頁。總理貝魯斯科尼視此為重大的勝利。外長弗拉堤尼(Franco Frattini)宣稱義大利是其他尚未批准條約歐盟會員國的典範,且再度證明義大利支持歐洲整合不遺餘力。其他分別隸屬於民主黨(PD)、基督民主聯盟(UDC)與義大利價值黨(IDV)的眾議員紛紛投下贊成票。參議院最終也在北方聯盟投下贊成票後,全體一致過關。[30] 基本上,一致決通過條約的批准在在顯示出義大利內部少數反歐的立場有所收斂。
義大利是歐盟內第二十四個批准里斯本條約的會員國。義大利眾議院於去年七月三十一日以五百五十一票全數透過批准里斯本條約,七月二十三日參議院亦以全數兩百八十六票悉數通過批准該約。[31] 總理貝魯斯科尼進而表示,義大利議會批准歐盟里斯本條約表明了義大利持續推動歐洲整合進程的努力與決心。義大利總統拿坡里塔諾(Giorgio Napolitano)當天對義大利議會的表決結果甚是滿意。他企盼在今年六月在歐洲議會選舉前歐盟各會員國能全數完成對里斯本條約的批准。
歷經愛爾蘭否決里斯本條約後,北方聯盟黨主席波西認為,設若義大利針對里斯本條約舉辦公投,應該會落至跟愛爾蘭民意一樣的下場。波西直陳儘管愛爾蘭從歐盟獲致大筆援助,民意仍然否決里斯本條約,相當程度暗示金錢難以購買自由。屬北方聯盟的法規簡化部長卡特隆尼(Roberto Calderoli, Ministro per la Semplificazione normativa)主張里斯本條約生效的基本條件必須是經由全部二十七個會員國簽署才算數,藉此凸顯批准里斯本條約的困難度。[32] 其他政黨領袖如民主黨黨魁維特隆尼(Walter Veltroni)[33]、總統、總理與外長紛紛表示擔心歐洲整合的進程。[34]
伍、結論
歐盟憲法於2005年相繼在法國與荷蘭的公投中觸礁後,迫使歐盟各國展開多次的協商以尋求化解當前之僵局,並終於在二00七年底取得共識。不過細究內容,與歐洲憲法雷同卻甚少有實質意義的濃縮與修改,僅將「歐盟外長」一詞,修改為「負責外交、國防和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藉以減低各會員國在主權上的疑慮,另外訂出特別條款讓英國可自行決定是否接受其國內司法和內政事務參與外,其它著墨於強化歐洲議會與各會員國議會對歐盟事務的權力,設置常任歐盟輪值主席甚至國旗、國歌等事項則幾乎毫無變化,因此有人戲稱兩者的相似度甚至高達95%以上,只是冠以里斯本條約的名稱以舊瓶新酒上市。藉里斯本條約來說服已公投失敗的法荷二國重新接受,並安撫將歐盟憲法視為侵犯主權的洪水猛獸的英國與捷克。再者,以條約之名,行規避公投之實,確保里斯本條約在今年年一月一日前順利地以國會表決的方式通過。
歐盟對內面臨來自憲法危機所引起最大困局,對外則需應付全球化與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的強大壓力。里斯本條約的出爐即為凝聚與爭取歐洲內部民意對歐洲整合的支持與認同,改變歐盟在國際上欲振乏力的影響力。然而,愛爾蘭在去年六月十二日的當頭棒喝,無疑對此澆了一桶冷水。不可諱言,致力於歐洲整合時,得適度讓渡國家主權、調和各國利益。里斯本條約中諸多措施實可加速歐盟運作與決策,使歐盟的國際地位提昇。
此外,基於國家特殊利益考量,英國、義大利與波蘭競相爭取歐盟對其讓步,使里斯本條約內夾雜妥協,留下許多模糊空間,將為整合的進程帶來不確定性,但終究還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就連歐盟創始會員國與醉心於歐洲整合的義大利需要為爭取一席歐洲議會的席次,不惜杯葛里斯本條約,而且帶頭爭取的是曾任五年執委會主席的歐洲主義者普羅迪,或多或少可以解讀成國家利益還是凌駕於歐盟之上。還好的是,老牌會員國義大利推動整合的心不減,在參眾兩院同意下批准了里斯本條約,同時拜英國上議院通過里斯本條約之賜,疑歐的北方聯盟方才勉強地配合成全。整體而言,義大利內部仍以支持歐洲整合的人士居多,貝魯斯科尼與義大利外長顯示出捍衛里斯本條約的決心。重建共黨與北方聯盟則是採疑歐路線的常客。此次的中間偏右的聯盟相較於貝魯斯科尼2001-2006年時的政府在支持歐洲整合的立場上有長足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貝氏本人的遠歐行徑有所收斂,願意為了推動里斯本條約而警告執政聯盟中的北方聯盟。在反對力量勢單力薄下,北方聯盟選擇低頭。咸信不久的未來,義大利在支持愛爾蘭批准里斯本條約上應該會不遺餘力,儘管北方聯盟仍會持續表達反對歐盟的立場,不過其影響力應該會隨著貝魯斯科尼推動歐洲整合信念逐漸加深下而減弱。值得注意的是,北方聯盟在近期選舉在北義大幅度獲得8.3%的得票率,此高支持率將會對貝魯斯科尼所領導的中右政府投下未爆彈,產生政治勒索效應。值得吾人觀察是否貝魯斯科尼剛燃起支持歐洲的熱情會受到影響。
誠如法國前總統季斯卡(Valery Giscard)與執委會前主席戴洛(Jacques Delors)等歐洲聯邦主義者認為︰排除原有的社會憲章以及歐盟國旗、國歌使得里斯本條約似乎遠離歐洲統合的理想。再者,條約妥協的作法也為未來歐盟的運作埋下不定時炸彈。儘管設置常設主席與外交代表,但在二十七個會員國各有盤算下,整合實屬不易。最後,條約中給予會員國在若干領域自行選擇加入(opt-in)與退出(opt-out),著實讓未來歐盟整合進程再掀波濤。
(表一)主要的義大利政黨對歐洲整合的態度與偏好
歐盟的國際角色
歐盟的制度設計
歐盟擴大
歐盟單一市場
歐盟對內部的影響
**義大利前進黨Forza Italia
歐盟與北約結盟
偏好政府間主義批評現行制度表現
對俄羅斯、地中海與以色列開放
開放更大的市場
有正面亦有負面影響
**國家聯盟National Alliance
獨立的歐盟
偏好政府間主義批評現行制度表現
歐盟是基督徒之地
歐洲堡壘
有正面亦有負面影響
北方聯盟Northern League
96年之前支持獨立的歐洲,目前不明
98年前支持超國家主義,而後改為支持國家
歐盟是基督徒之地
重新引進國家稅收
96年之前是正面影響,而後一直是負面影響
*人民黨與PPI/Margherita
Margherita
獨立的歐洲
支持超國家主義
對地中海國家開放
管制資本主義
正面影響
*左派民主黨PDS/DS
獨立的歐洲
支持超國家主義
對地中海國家開放
管制資本主義
正面影響
重建共產黨Rifondazione
Comunista
沒明顯的角色
支持國家本身
對歐洲大陸開放
反對單一市場模式
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Nicolò Conti, “Party conflict over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Italy: a new dimension of party,” Journal of Southern Europe and the Balkans, Vol. 8, No. 2, December 2006, p.226.
*2007年10月人民黨與PPI/Margherita Margherita與左派民主黨PDS/DS合併並更名為民主黨(il Partito Democratico)
**義大利前進黨Forza Italia與國家聯盟National Alliance於2000年先組自由之家(La Casa delle Libertà,CdL),後於2008年2月27日又更名為自由人民(Il Popolo della Libertà, PdL)。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期刊論文
張孟仁,2008。<義大利外交政策的改變與持續:第二任貝魯斯科尼政府(2001-2006)>,《歐洲國際評論》,第四期,頁45-83。
(二) 報紙
周劭彥︰歐盟還需要里斯本條約嗎?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請參閱以下網址:
瑞典議會確認里斯本條約」,明報,2008年11月21日。
「捷克參眾兩院決定推遲審議里斯本」,新華網,< http://news.sina.com/int/xinhuanet/105-103-102-105/2008-12-10/14503484167.html>
「歐盟里斯本條約波蘭拒簽」,聯合報,2008.07.02,
「波蘭總統180度改變立場:支持里斯本條約」,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8-07-17,
(三) 網際網路
廖福特,挫折產生猶豫,杯葛造成污名 歐盟與台灣公民投票之省思,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四十一期,(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三十),請參閱以下網址: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1/41-19.pdf
歐盟透過「里斯本條約」的政經內涵,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請參閱以下網址:
二、外文部分
(一) 專書
Adam, Roberto e Tizzano, Antonio, 2008. Lineamenti Di Diritto Dell’Unione Europea. Torino: G. Giappichelli Editore.
Daniele, Luigi, 2008. Diritto Dell’Unione Europea: Sistema Istituzionale-Ordinamento, Tutela Giurisdizionale- Competenze. Milano: Giaffre’ Editore, Terza edizione.
Di Michele, Andrea, 2008. Storia dell’Italia repubblicana (1948-2008). Milano: Garzanti.
Newell, James L. 2000. Parties and Democracy in Italy. USA: Vermont: Ashgate.
Ignazi, Piero, 2008. Partiti politici in Italia: Da Forza Italia al Partito democratico Bologna: il Mulino.
Prodi,Romano, 2008. La mia vision dei fatti: Cinque anni di governo in Europa Bologna: il Mulino.
(二) 專書論文
Aliboni,Roberto, 2003. “La politica estera del governo Berlusconi,” in Alessandro Colombo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pp. 81-91.
Brighi,Elisabetta, 2006. “La politica estera dell’Italia,” in Alessandro Colombo and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pp. 99-104.
Conti, Nicolò and Verzichelli, Luca. 2004. “La dimensione europea del discorso politico in Italia: Un’Analisi diacronica delle preferenze partitiche (1950-2001)” In Maurizio Cotta, Pierangelo Isernia and Luca Verzichelli (eds.). L’Europa in Italia. Bologna, Il Mulino. pp. 55-76.
Cotta, Maurizio, 2001. “Berlusconi alla seconda prova di governo,” in Paolo Bellucci e Martin Bull (ed.), Politica in Italia: i fatti dell’anno e le interpretazioni. Bologna: il Mulino, pp. 161-184.
Cotta, Maurizio e Verzichelli, Luca, 2003. “IL governo Berlusconi Ⅱ alla prova,” in Jean Blondel e Paolo Segatti (ed.), Politica in Italia: i fatti dell’anno e le interpretazioni. Bologna: il Mulino, pp. 49-71.
Greco, Ettore e Matarazzo, Raffaello, 2003. “La Convenzione Europea e il dibattito in Italia sul futuro dell’Ue,” in Alessandro Colombo e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pp. 119-130.
Rossi, Lucia Serena, 2002. “Le posizioni dell’Italia sul futuro dell’Unione europea,” in Alessandro Colombo e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pp. 79-90.
(三) 期刊論文
Amato,Giuliano, 2008. “Dalla convenzione al trattato di Lisbona,”Rivistadi Studi Politici Internazionali, Vol. 297, No. 1, pp. 110-115.
Brighi, Elisabetta, 2006. “One Man Alone?: A ongue duree Approch to Italy’s Foreign Policy Under Berlusconi,”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41, No. 2, pp. 278-297.
Conti, Nicolò, 2006. “Party conflict over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Italy: a new dimension of party,” Journal of Southern Europe and the Balkans, Vol. 8, No. 2, pp. 217-233.
Isernia, Pierangelo, 2007. “Italian Mass Support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the Formative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7, Issue 3, 2007, pp. 383 - 410.
(四) 官方文件
il governo italiano, “L’Italia ratifica il Trattato di Lisbona,”
(五) 報紙
Italy’s Senate approves EU treaty, EU Business, 23 July 2008,
Il trattato di Lisbona in crisi. Il Leader leghista scettico, il Corriere della sera, 14 giugno 2008.
“Trattato di Lisbona, l'Italia ratifica la Camera approva all'unanimita,’ La Repubblica, 31 luglio 2008.
“Italy's Senate approves EU treaty,” EU business, 23 July 2008.
Tremonti: da la Iranda segnale di paura, Corriere della Sera, 14 Giugno 2008,
Trattato Ue, Frattini blocca la Lega. Corriere della Sera, 16 Giugno 2008.
Berlusconi “Si’ al Trattato” Ma Lega insiste: Referendum, La Repubblica, 19 giugno 2008.
“Trattato Ue, La Lega apre Bossi: Lo voteremo anche noi,” il Corriere della sera, 19 giugno 2008,
“Ue, "No" Irlanda spacca il governo Il premier ai ministri: "Preoccupato,” La Repubblica, 13 giugno 2008.
(六) 網際網路
UE: Si a Trattato Lisbona, http://news.excite.it/politica/565190/Ue-Senato-si-a-Trattato-Lisbona
Antonio Villafranca, Il Trattato di Lisbona: fine di una crisi? Paper of ISPI, ottobre 2007, No. 63, http://www.ispionline.it/it/documents/pb_63_2007.pdf
[1] 本文是發表於2009年1月17日的「歐洲聯盟在全球化下的角色:機會與挑戰」研討會。作者
感謝淡江歐研所郭秋慶教授所給的寶貴建議。
[2] 瑞典議會周四經過馬拉松式的長時間辯論後,以243票贊成、39票反對、67票棄權或缺席,即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票確認了《里斯本條約》。除聯合執政的4個政黨外,瑞典第一大反對黨社會民主黨的議員也大都投了贊成票。「瑞典議會確認里斯本條約」,明報,2008年11月21日請參閱以下網址:<>.
[3] 捷克參議院當天以多數票通過了這一決定。在前一天,由於公民民主黨、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議員的反對,捷克眾議院在九日召開的特別會議上未能就批准里斯本條約問題達成一致,故而決定在二00九年二月三日重新討論批准此條約的問題。其實捷克憲法法院早於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布爾諾市作出裁決,明言里斯本條約不違背捷克憲法。這一裁決為捷克議會討論里斯本條約清除了法律障礙。「捷克參眾兩院決定推遲審議里斯本」,新華網,<>.捷克憲法法院裁定里斯本條約不違背捷克憲法後克勞斯二十五日在布爾諾憲法法院表示,如果通過里斯本條約,將會改變捷克共和國的國際地位,進而削弱捷克的主權。
[4] 此制度要求,只有代表55%以上的成員國和同時代表不少於65%歐盟人口的投票率才能通過決議。
[5] 「歐盟里斯本條約波蘭拒簽」,聯合報,2008.07.02, 請參閱以下網址:
[6] 「波蘭總統180度改變立場:支持里斯本條約」,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8-07-17,請參閱以下網址:< coluid="7&kindid="0&docid="100697591">.
[7] 廖福特,挫折產生猶豫,杯葛造成污名 歐盟與台灣公民投票之省思,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四十一期,(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三十),請參閱以下網址:
[8] 周劭彥︰歐盟還需要里斯本條約嗎?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請參閱以下網址:
[9] 歐盟透過「里斯本條約」的政經內涵,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請參閱以下網址:
[10] Roberto Adam e Antonio Tizzano, Lineamenti Di Diritto Dell’Unione Europea (Torino: G. Giappichelli Editore, 2008), p. 85.
[11] Luigi Daniele, Diritto Dell’Unione Europea: Sistema Istituzionale-Ordinamento, Tutela Giurisdizionale- Competenze (Milano: Giaffre’ Editore, Terza edizione, 2008), pp. 18-19.
[12] Pierangelo Isernia, “Italian Mass Support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the Formative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47, Issue 3, 2007, pp. 383 - 410. Nicolò Conti and Luca Verzichelli (2004). “La dimensione europea del discorso politico in Italia: Un’Analisi diacronica delle preferenze partitiche (1950-2001)” In Maurizio Cotta, Pierangelo Isernia and Luca Verzichelli (eds.). L’Europa in Italia. Bologna, Il Mulino: pp. 55-76.
[13] Giuliano Amato, “Dalla convenzione al trattato di Lisbona,”Rivistadi Studi Politici Internazionali, Vol. 297, No. 1 Gennaio-Marzo 2008, pp. 110-115.
[14] 眾議院中僅有重建共黨的八票反對與其他兩票棄權。E. Caiano, “Polo e Ulivo uniti, via libera al governo sull’Europa,” Corriere della Sera, 29 novembre 2001, p. 11.
[15] 貝魯斯科尼的義大利前進黨(Forza Italia)是於1993年12月臨時成軍加入1994年的大選。參閱Piero Ignazi, Partiti politici in Italia: Da Forza Italia al Partito democratico (Bologna: il Mulino, 2008), pp. 60-61. 波西的北方聯盟則成立於1983年。參閱Piero Ignazi, Partiti politici in Italia: Da Forza Italia al Partito democratico, (Bologna: il Mulino, 2008), pp. 82-83. James L. Newell, Parties and Democracy in Italy (Vermont: Ashgate, 2000), pp. 83-87.
[16] Romano Prodi, La mia vision dei fatti: Cinque anni di governo in Europa (Bologna: il Mulino, 2008), pp. 7-20.
[17] Maurizio Cotta, “Berlusconi alla seconda prova di governo,” in Paolo Bellucci e Martin Bull (ed.), Politica in Italia: i fatti dell’anno e le interpretazioni (Bologna: il Mulino, 2001 ), pp. 161-184.; Maurizio Cotta e Luca Verzichelli. IL governo Berlusconi Ⅱ alla prova, in Jean Blondel e Paolo Segatti (ed.), Politica in Italia: i fatti dell’anno e le interpretazioni (Bologna: iL Mulino, 2003), pp. 49-71.;Roberto Aliboni, “La politica estera del governo Berlusconi,” in Alessandro Colombo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2003), pp. 81-91.
[18] Elisabetta Brighi, “La politica estera dell’Italia,” in Alessandro Colombo and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2006), pp. 99-104. Elisabetta Brighi, “One Man Alone?: A ongue duree Approch to Italy’s Foreign Policy Under Berlusconi,”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41, No. 2, 2006, pp. 278-297.
[19] 內閣部長中,北方聯盟黨魁波西、國防部長馬堤諾(Antonio Martino)與經濟部長特列蒙帝(Giulio Tremonti)強烈質疑歐盟的作用。Lucia Serena Rossi, “Le posizioni dell’Italia sul futuro dell’Unione europea,” in Alessandro Colombo e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2002), pp. 79-90.
[20] 張孟仁,「義大利外交政策的改變與持續:第二任貝魯斯科尼政府(2001-2006)」,歐洲國際評論,第四期(民國九十七年六月),頁45-84。
[21] Ettore Greco e Raffaello Matarazzo, “La Convenzione Europea e il dibattito in Italia sul futuro dell’Ue,” in Alessandro Colombo e Natalino Ronzitti, ed., L’Italia e 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Bologna: il Mulino, 2003), pp. 119-130.
[22] 貝魯斯科尼恰為歐盟當時的輪值主席,為求任內功勳,曾誇下海口說義大利要成為第一個通
過歐洲憲法的國家。Ibid, p. 125.
[23] Italy’s Senate approves EU treaty, EU Business, 23 July 2008,
[24] Il trattato di Lisbona in crisi. Il Leader leghista scettico, il corriere della sera, 14 giugno 2008, <>. “Trattato di Lisbona, l'Italia ratifica la Camera approva all'unanimita,’ La Repubblica, 31 luglio 2008.
[25] UE: Si a Trattato Lisbona,
[26] Trattato Ue, Frattini blocca la Lega. Corriere della Sera, 16 Giugno 2008, 參見
[27] Berlusconi “Si’ al Trattato” Ma Lega insiste: Referendum,” La Repubblica, 19 giugno 2008, 參閱
[28] “Trattato Ue, La Lega apre Bossi: Lo voteremo anche noi,” il Corriere della sera, 19 giugno 2008,
參見
[29] Antonio Villafranca, Il Trattato di Lisbona: fine di una crisi? Paper of ISPI, ottobre 2007, No. 63,
[30] “Italy's Senate approves EU treaty,” EU business, 23 July 2008, 參見
[31] Il Governo Italiano, “Ratifica dell’Italia del Trattato di Lisbona,” <>.
[32] Tremonti: da la Iranda segnale di paura, Corriere della Sera, 14 Giugno 2008, 參見<>.
[33] 原本是義大利共產黨(Partito Communista Italiano),1991年因蘇聯解體轉型更名為左派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2007年人民黨與PPI/Margherita Margherita與左派民主黨PDS/DS合併並更名為民主黨(il Partito Democratico)。參閱 Andrea Di Michele, Storia dell’Italia repubblicana (1948-2008) (Milano: Garzanti, 2008), pp. 396-398.
[34] “Ue, "No" Irlanda spacca il governo Il premier ai ministri: "Preoccupato,” La Repubblica, 13 giugno 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